【面面观·网络文学的“付费”和“免费”】
作者:吉云飞(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
编者按
作为一种大众文艺形式,网络文学在成长壮大中确立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身份。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达383亿元。庞大的阅读市场背后,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做支撑。目前,网络文学阅读市场分为付费和免费两种模式。本期两篇文章爬梳分析两种模式的形成逻辑、生产机制和运行状况,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考察网络文学的大众属性和媒介特质,呈现技术变革、市场需求与网文发展的多向赋能和互动。
2003年,起点中文网成功运行在线付费阅读模式,从此,付费阅读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中枢。2017年,免费阅读模式兴起,虽对付费阅读多有借鉴,但在五六年间就重塑了网络文学的生态。无论免费阅读还是付费阅读,都属于网络文学的平台经济,是基于数字技术,并由数据驱动的新经济系统。它们既是革命性技术再次以平台经济的形式改造文学生态,也是读者的需求在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加持下得以激发。有所不同的是,付费阅读基于互联网技术,免费阅读则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
付费阅读:在“去中介化”中建立读者与作者的亲密共同体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上真正重大的变化,无一不是由技术变革驱动的。在这一技术驱动文学的历程中,有三次重要的技术突破:一是互联网,二是移动互联网,三是人工智能算法。这三次技术变革深刻地改变了网络文学生态。其中,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付费阅读模式的创生,都建立在互联网这一革命性技术的基础上。
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去中心化,这一网络计算技术通过平等地为各个参与者赋权,前所未有地实现了文学生产的民主化,极大地解放了文学生产力。中国网络文学的诞生直接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对文学生产诸要素及其关系的改造。具体地说,首先是降低了成为作者的门槛,并解开了对创作主体的种种约束;其次是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直接互动,去除了横亘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种种中介。
在2023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期间,展示了中国网络文学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与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底层逻辑相匹配,网络文学付费阅读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去中介化”。作为中国网络文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平台经济模式,付费阅读在文学活动中取消了大部分中介组织,降低了大部分交易成本,也维系和增强了由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作者和读者间的直接联系。在文学生产的各个要素里,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应当是作为劳动主体的作者和作为消费主体的读者。在印刷文明时代,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中介,且这些中介组织往往并不只是起到中介作用,更是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左右着文学生产。
互联网出现后,在印刷文明时代几乎必然存在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许多中介要素,如出版社/杂志社、印刷厂、书店/报刊亭都不再是必要环节了,而编辑、书评人、文学研究者,也需要再次发现自身工作的价值,并以此重新确定自身在文学活动中的位置。付费阅读顺应这一趋势,创造性地将平台经济转化为文学制度,使技术进步的便利得到了制度性的保障。
所谓文学平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身足以容纳,至少是试图容纳文学活动的全过程,文学的生产、传播、评价、消费乃至再生产和IP转化,理论上都可以在这一个平台中得以实现,甚至能以最低成本实现。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付费阅读模式,就是以“去中介化”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印刷文明时代文学生产链条的长度和厚度,由此成为一种极其简单高效的文学生产方式。最直观的成效就是作者从作品销售额中获得的分成比例前所未有地提升。在我国的印刷出版业中,因为中间环节众多且成本高昂,目前作者能拿到的版税通常是在一成上下。而在付费阅读模式中,作者和文学平台一般至少是五五分成,若算上平台提供的各种作家福利,作者的分成比例还可以提高到惊人的七成左右。